首頁 / 專欄文章 / 職涯規劃這樣寫!專家授6大心法+步驟,輕鬆訂下短中長期目標!

職涯規劃這樣寫!專家授6大心法+步驟,輕鬆訂下短中長期目標!

每一個對未來感到焦慮的人,心裡都有過這樣的聲音──「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」?職涯規劃,不是人生的標準答案,而是一份幫助你面對選擇、持續調整、走得更穩的指南。如果你正準備進入職場,或是站在人生的交叉點,本文將會帶你理解職涯規劃是什麼,以及學會撰寫一份屬於自己的職涯發展計劃,並透過實用工具,為自己的發展清晰定錨。

職涯規劃(Career Planning)是指一個人基於自身興趣、能力與價值觀,結合外部的產業趨勢與職涯機會,所擬定出的短期、中期與長期職業發展目標及行動計畫。簡單來說,就是幫助你更清楚「自己是誰」、「想成為誰」、「如何達成」。

職涯規劃是生涯發展中的一部分,生涯(Life Career)包含的不只是工作,還包括生活品質、家庭關係、健康、學習成長等面向。而職涯發展則是其中關於職業選擇、晉升、轉職、學習與調整的連續歷程。

擁有職涯規劃的人,會更懂得與環境互動、評估選項、把握機會;沒有職涯規劃的人,容易在關鍵節點卡關、缺乏目標感,甚至陷入倦怠與懷疑。因此,若你缺乏清楚的職涯規劃,職業生涯可能會出現以下困境:

  • 工作換了很多卻仍找不到「對的方向」
  • 隨波逐流,錯過轉職與升遷的好時機
  • 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優勢與定位
  •  覺得工作「無聊」、「沒熱情」
  •  遇到瓶頸卻不知該怎麼跨越

想開始做職涯規劃,不知道從何著手?這 6 個步驟能幫助你建立起自己的職涯藍圖。

步驟 1:全面自我評估

職涯規劃的第一步,永遠是回到自己身上,與其急著找工作方向,不如先靜下心來認識自己。你可以從幾個面向開始思考,像是我對哪些事情有興趣?我曾經在哪些領域表現得特別好?有哪些能力,是我特別擅長、也喜歡發揮的?以及我重視什麼樣的價值觀?

這些提問沒有標準答案,也不需要一次想清楚。你可以透過職涯性向測驗、回顧自己的過往經驗,或是向職業諮詢師、朋友、家人等尋求意見,慢慢梳理出內在的線索,這些會是你未來職涯方向很重要的指南針。

步驟 2:研究產業趨勢與職場環境

當你開始認識自己之後,別急著立刻做決定,先花點時間了解一下市場的方向和職場的實際樣貌。你可以從查閱產業趨勢報告開始,像是 104Yes123 等都有不錯的資料;若是有機會參加就業博覽會或產業論壇,也能幫助你對某些領域有更具體的理解;或是和學長姐聊聊,和業界的朋友交換一些實際經驗,往往會比單靠網路資訊更貼近真實,更能幫助你掌握職場裡實際的工作樣子。

在思考未來的職涯方向時,除了「我喜不喜歡」之外,也別忘了評估「市場需不需要」!你可以從求職平台上看看熱門職缺的條件,例如技能要求、學歷門檻,或是公司開出的福利制度。這些線索都能幫助你更清楚地判斷這個產業的發展潛力,還有自己目前的準備程度。

步驟 3:設定明確的職涯目標

很多人在思考未來時,會說出像「我想要更好的生活」這樣的願望,但太過抽象的目標,反而讓人不知從何開始。比較有幫助的方式,是把這些想望具體化,變成可執行的方向。

例如,你可以設定「一年內轉職到數據分析相關領域」,或是「三年內考取 PMP 證照,開始帶專案團隊」;也有人希望「五年內成為行銷總監,讓月收入達到十萬元」。這些都是清楚、可衡量的目標,不但能幫助你聚焦,也能在遇到迷惘時,提醒自己為什麼出發。

步驟 4:制定詳細的行動計劃

每個職涯目標,如果沒有搭配實際可行的行動計劃,很容易停留在空想的階段,久了甚至會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動力。其實只要把目標拆解成小步驟,不但幫助你跨出第一步,也會讓你在過程中感受到一點一點的進展。

以「轉職成為 UI/UX 設計師」為例,你可以先安排每週花時間進修 Figma,慢慢累積設計技能。過程中也可以同步建立自己的作品集,不需要一次到位,只要願意紀錄每次的練習成果,這些累積都是你的進步證據;如果身邊有信任的學長姐、設計師前輩,也很推薦你主動找他們聊聊。他們的回饋,會是你修正方向、確認進度的好幫手,甚至可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。

另外,也可以幫自己訂個小任務,比如每週投遞幾份自己感興趣的職缺。這不是要逼自己拼命找工作,而是透過這個過程多認識市場,以及練習自我介紹。就算短期內沒有回應,這些都是為未來做準備的動作。

步驟 5:執行與追蹤進度

訂下目標只是開始,真正關鍵在於能否持續執行,與其要求自己一次到位,不如安排一些簡單又實用的方式來追蹤進展。像是利用 Notion 或 Excel 等工具做一份職涯規劃表,紀錄每週的小步驟與每月的整體回顧;你也可以邀請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、導師或是同事,定期一起檢視目前的行動是否符合當初設定的方向。

有時候有人陪著檢視,不只是讓執行起來更有動力,也會在你感到懷疑或卡關的時候,給你一些支持與提醒。

步驟 6:定期反思與調整規劃

職涯不是直線,會因為生活、經驗或市場變化而產生調整需求。有時我們可以停下來,回頭看看自己正在走的這條路,還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。

試著問問自己:「這個目標還符合現在的我嗎?每天努力做的這些事,真的有幫助我朝向想去的地方前進嗎?或者我早就感覺到一些變化,只是還沒整理清楚?」這些提問不需要立刻有答案,但它們能幫助你慢慢釐清,也提醒自己,改變方向並不是失敗,而是順應自己的成長與轉機。

推薦閱讀:
人資證照類別有哪些?該怎麼選?難易度與實用性完整分析!
不知道做什麼工作?從小到大都在問:我到底適合什麼!

明確定義「對未來工作期許」是職涯規劃的核心。以下 6 個心法,讓你更貼近自己的職涯樣貌。

心法 1:自我認知是所有規劃的基礎

興趣、能力、價值觀三個向度,建構了職涯的底層邏輯。不夠了解自己,很容易陷入他人期待或跟風選擇。

心法 2:設定符合 SMART 原則的目標

在做職涯規劃時,清楚且可實行的目標,是邁向改變的第一步。而「SMART 原則」就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目標設定方法。

那麼 SMART 各代表什麼意思呢?我們整理了一張說明表格:

SMART 原則說明
S(Specific,具體明確)目標應該明確、具體,讓人一眼就能理解,避免模糊或抽象。
M(Measurable,可衡量)設定的目標需可量化,或可用指標評估進度,例如「半年內轉職成功」、「月薪提高至 38K」。
A(Achievable,可達成)目標需具備可行性,過高的期待容易打擊信心,反而不利於持續推進。
R(Relevant,相關性)目標需與你的職涯方向或核心價值一致,確保努力方向正確。
T(Time-bound,有時限)每個目標應設定明確的完成期限,有助於提升執行力與自我監督。

我們時常會下意識地許下像「我希望找個穩定的工作」這樣的願望,但這種說法過於模糊,很難讓自己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。

相較之下,像這樣的表達就更清楚、更有方向感:

「我希望在未來六個月內,成功轉職為電商客服,月薪達到 38K。」

這樣的目標就同時具備了 SMART 原則的 5 大要素──具體明確、可衡量、可達成、相關性、有時限。當你有這樣的目標,不僅能幫助你聚焦努力的方向,也能清楚追蹤進展,具體實踐職涯規劃。

心法 3:尋找熱情與能力的交集點

選工作時,不一定只能選最有熱情或最穩賺的那一條路,最理想的情況,是能找到一個你做起來不排斥、甚至有點喜歡,又剛好自己還滿拿手的方向。這樣不僅能實現對未來工作期許,也能在職涯上走得更長更遠。

心法 4:保持彈性並隨時調整規劃

不要讓職涯規劃成為壓力,它應該是支撐你前進的工具!記得人生是動態的,規劃也該彈性滾動。

心法 5:建立人脈網

人脈不是拍照打卡,而是實質交流,可以試著加入產業社團、Line 群組、LinkedIn、參加職場聚會,發展出更多可能性的機會。

心法 6:持續學習與技能提升

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在行動中學習,如果想提升自己,請養成持續輸入與持續輸出的能力。

在思考職涯規劃怎麼寫時,可以將目標分為「短期、中期、長期」3 個階段,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方式。透過設定短中長期目標,不僅能幫助你分段累積成就感,還能協助你持續檢視進展並做出調整,讓努力更聚焦、方向更清楚。

舉例來說,小美目前在一家行銷公司擔任企劃專員,未來希望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,為企業提供個別化的品牌行銷與公關活動服務。她的短中長期職涯規劃如下:

  • 短期目標:提升自身專案企劃與執行能力,熟悉不同行銷產業的操作模式,並積極參與公司對外簡報與提案,累積實戰經驗與作品集。
  • 中期目標:晉升為資深企劃或小組主管,同時建立自己的業界人脈與接案經驗,了解創業所需的資源與流程。
  • 長期目標:成立個人品牌工作室,鎖定中小企業提供整合行銷與品牌顧問服務,發展穩定客源並建立專業口碑。

短期目標(1 年內)

這一階段的目標,通常是你近期最想完成的具體行動。比方說完成幾個專案、學會一項新技能,或是嘗試跨部門合作等。這些目標能帶來快速的成就感,也幫助你為下一階段打下基礎。

設定短期目標時,可以掌握 3 個方向:

  • 聚焦方向:例如「半年內完成三個專案」、「學會一項新技能」或「嘗試參與部門合作」等。
  • 拆解步驟:將大目標拆成小任務,安排每週學習進度或練習時段。
  • 追蹤進度:定期回顧並調整方向,讓行動更貼近目標。

中期目標(1-3 年)

中期目標是職涯發展的重要節點,這部分屬於短中長期目標中的承上啟下關鍵。這些目標建立在短期成果之上,讓你逐步走向更高層次的挑戰,例如升職、拓展專業品牌、參與更高層級的專案管理等。

在這個階段,你可以思考:

  •  釐清主軸:是否與你職涯規劃一致?例如「建立個人品牌」、「升任資深職位」。
  •  長期經營:參與跨部門合作、累積管理經驗或進修專業課程等。
  •  保持積累:這個階段的進展可能較慢,但只要穩定前行,也能累積深度與厚度。

長期目標(3-5 年以上)

長期目標是你的職涯藍圖,也是一個可以激勵你持續前進的願景。舉例來說,可能是「成為業界意見領袖」、「創辦自己的公司」或「轉職為自由顧問」等。

長期目標通常難度較高,也需要你前面短中期的努力逐步堆疊,可以想像成一座金字塔,底層是短期的成果,中層是中期的成長,最上層才是這個長期的理想。

為了讓這些目標不只是願望,也能逐步實現,建議你搭配以下 2 件事:

  •  建立具體的執行與追蹤機制
  •  預留調整空間,允許自己在成長中微調方向

當你歷練越多、視野越廣,有時也會重新看見「什麼才是你真正在意的」。這樣的調整,不代表失敗,而是更接近自己的選擇。

▲ 規劃小建議:你可以將短中長期目標,寫在一張職涯地圖上,搭配時間軸與行動欄。把想法視覺化,不只能幫助你理清步驟,也能在你感到迷惘時,重新看見那條清晰的路。

原則 1:具體明確,才能展現執行力

請盡量避免使用「希望學習更多」、「提升工作能力」這類模糊描述,改用清楚的行動與成果來表達。例如:「提升 Power BI 應用,強化數據轉譯能力」、「每月主動參與一次跨部門會議,並負責撰寫會議紀錄」。這樣的表述方式不只更有說服力,也讓你自己在執行時更有方向。

此外,建議在規劃中搭配時間軸,像是「第三年希望具備主管潛力,將主動爭取導入新流程專案」。清楚的階段目標與行動安排,是讓職涯藍圖真正落地的關鍵。

原則 2:結構清楚,幫助他人快速理解

不管這份職涯規劃是寫給自己參考,還是準備拿去應徵使用,一份有邏輯、有結構的內容,才能真正讓人看懂你的方向與行動力。

建議你可以使用這個撰寫邏輯:

先做自我評估 → 訂定短中長期目標→ 列出行動計畫 → 最後安排檢視與調整方式。

這樣的結構不只幫助你釐清方向,也讓面試官快速掌握你的職涯規劃。如果有需要也能搭配表格或列表,幫助整體內容更一目了然。

原則 3:保留彈性,展現你的成長心態

職涯的發展很少是直線前進,隨著環境與時間在變化,你的想法也會跟著轉變。所以在撰寫職涯規劃時,也別忘了預留彈性空間。你可以先說明自己主路徑的目標與做法,再補充若干備案。例如:「若無法短期內轉任產品經理,將先累積專案管理經驗,作為中期轉型準備。」

除了策略與結構,真誠的語氣也很重要。不需要去猜公司想聽什麼,而是誠實表達你真正的動機與理想。當你越貼近真實的自己,別人也越容易看見你的潛力與魅力。

在職涯探索的過程中,許多人曾經困惑於自己適合從事哪些工作、具備哪些能力,或是職涯方向感到迷惘。這些疑問不僅容易讓人陷入焦慮,也可能導致在求職或轉職時迷失方向。當職涯卡關、感到混亂時,與其憑感覺盲目投履歷或頻繁更換經驗,不如尋求更有效的方法,協助自己釐清定位與未來規劃,為職涯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。

《YES就業力組合量表》是一套根據台灣就業市場發展設計的職涯測評工具,由新譽公司攜手吳毓瑩教授與心理出版社共同研發。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,結合實務經驗,從職業興趣、職場適應力到求職需求與轉換工作的行動力,協助釐清職涯中的盲點、挖掘潛藏的優勢。不論是正在轉職、準備升遷,或還在摸索未來方向,這份測驗都能為你帶來更清晰的認知與踏出下一步的勇氣。

YES 測評量表為什麼值得一試?

  • 貼近台灣職場:以華人職場文化為基礎,探索職涯關鍵,結果實用又具深度參考價值。
  • 理論實踐兼備:結合阿德勒心理學基礎、在地職涯研究成果,以及第一線工作者的實務回饋,讓助人者在解讀上更具結構性與完整度,不再零碎拼湊。
  • 應用彈性高:這份量表無論是青年職涯探索、轉職抉擇,還是企業內部發展,都能靈活對應不同情境,幫助助人者快速掌握個案的特質與方向。

無論你是社會新鮮人、職場轉職者,還是正在思考未來方向的人,新譽都能陪你一起,看清自己、找出下一步。

Q:不知道對未來工作期許怎麼辦?

不一定要一開始就想清楚要什麼,也可以先從「不想再經歷什麼樣的工作狀態」開始切入。那些讓你感到疲累或失望的經驗,其實很能反映出你在意的底線與價值。

像是,有些人不想再過著長工時、沒成長空間、缺乏尊重的工作日常。這些感受也在幫你排出該避開的方向,再從讓你有感、有熱情、覺得做起來順手的事物出發,你會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期許。

Q:頻繁轉換工作對職涯規劃有何影響?

職涯不是一條筆直的跑道,而是充滿彎曲與轉彎的地圖。只要每次轉換都是經過思考的選擇,並在其中有成長與學習,其實不會是負面履歷。反而要留意「為轉而轉」,若長期無法穩定在一份工作超過一年,建議重新盤點目標與行動力是否對齊。

Q:如何平衡個人興趣與市場需求?

這確實是很多人會遇到的難題,尤其當熱情和工作方向看起來不一致時,內心會特別拉扯。與其非得二選一,其實更重要的是找到它們可以交會的地方。

你可以試著運用「三圈交集法」來整理思緒,問問自己:我喜歡做什麼?我擅長什麼?現在的市場又需要什麼?當你把這三個面向攤開來想,就比較容易找出那個既有熱情又有發展性的可能方向。

Q:職涯規劃應該多久檢視一次?

建議至少每半年到一年,為自己的職涯做一次溫和的回顧與調整。

Q:如何判斷目前的職涯發展是否符合預期?

你可以回想看看,你對目前的工作還有熱情與動力嗎?在這個職位上,還有讓你成長與學習的空間嗎?當初設定的中長期目標,現在是否越來越靠近,還是覺得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轉?

有時候,當你覺得一切都很平穩,反而才是最需要停下來檢視的時候。這時可以找信任的主管或前輩聊聊,他們的觀察常常會帶來一些新的提醒。

Q:面對職涯瓶頸,如何突破與調整?

首先要釐清瓶頸來自哪裡,是技能落差?缺乏升遷機會?工作過載?還是價值觀衝突?接著拆解問題,設定小行動,例如學習新技能、與主管溝通發展方向、嘗試跨部門任務等。

這些小調整可能無法馬上帶來改變,但它們會一點一滴累積能量。也要提醒自己,現在遇到的瓶頸,不一定是終點,也可能正是讓你升級的轉機!

推薦閱讀:
青年就業懶人包:就業補助、實習資源和履歷面試技巧一次搞懂!
找不到工作屢屢碰壁?6問題 + 3方法找出盲點,中年轉職更要看!

返回頂端